• Add to: Facebook Del.icio.us Stumbleupon reddit Digg Y! MyWeb Google

 

   Gynecologic Oncology

子宮頸癌與子宮頸癌前期的防治 第一章節

 

中華民國衛生署子宮頸癌防治教材

曾志仁醫師撰稿

 前言

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同時也是台灣婦女常見的死亡原因。根據台灣衛生署統計報告, 平均一年約有三千位婦女罹患子宮頸癌 (其中約1000人會死於子宮頸癌) 及五千五百位婦女罹患子宮頸癌前期高度病變 (high grade dysplasia) 以全世界來看,子宮頸癌僅次於乳癌,為發生率最高、死亡病歷最多的惡性腫瘤。全世界每年會有471,000個新病歷被診斷出來。所以如何早期診斷子宮頸癌, 在台灣是很重要的課題, 而其中最簡易而有效的方法, 便是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頸癌形成的原因現今已知與人類乳狀突病毒有密切關係,當子宮頸上皮細胞受到感染,子宮頸細胞便容易發生突變而產生癌症。但子宮頸癌形成之前有一段潛伏變化時期,稱為子宮頸癌前期(CIN),大部份的侵犯性子宮頸癌是由癌前期病變(CIN)慢慢長時間演進而來的, 這一般需要五至十年以上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相當有效的偵測到這些異常的細胞, 所以如果能在此階段經由子宮頸抹片檢查,探查得知有此一病變,則治癒率很高,而且治療方法也很簡單。
 
從1943年由 Papanicolaou與 Traut 先生首先發明這方法運用在子宮頸癌的早期檢查, 到今天已經超過50年的歷史了。 回顧歷史,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癌症篩檢方法。在歐美國家,因為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廣泛應用, 使得子宮頸癌的發生率, 在30年之間降低了70%。今天歐美各國的子宮頸癌發生率, 平均只有十萬分之三至七而已, 由此可見, 子宮頸抹片檢查對人類的貢獻, 可是我們台灣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卻有十萬分之二十四至三十四, 因此至今台灣婦女的健康仍受到子宮頸癌的嚴重威脅。 台灣和歐美各國會有這種的差異, 主要原因就是台灣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比率偏低的關係。 在歐美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的篩檢率, 平均約為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五, 而台灣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的篩檢率, 卻僅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五之間, 這也是為什麼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在台灣仍居高不下的原因。 因此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並提高抹片篩檢率是現今應努力的方向。
 
許多婦女沒有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原因, 主要是受下列因素影響:
1. “疾病認知不足 ”: 因為一般婦女對於子宮頸癌的切身認知不夠, 認為自己罹患子宮頸癌的原因及機會很少,所以缺乏動機去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2. “畏懼及害羞”: 因為一般婦女對於個人身體隱私的防衛以及害羞, 以及害怕婦產科檢查台與鴨嘴檢查,所以排斥了子宮頸抹片的篩檢。
其他導致抹片的影響因素包括下列數項:
1.年齡高於六十歲的老年婦女, 因為舊時代的保守觀念根深蒂固、 及老年人的行動不變、 以及看診需家人陪同等因素, 所以容易形成推行子宮頸抹片篩檢的遺漏對象。雖然目前三十至五十歲的婦女受檢率已近30%, 但是五十至六十歲的人卻僅17%,六十至七十歲更只有11%而已。因為原位癌的好發年齡在35歲至40歲左右,侵襲癌則以45歲以上較多, 所以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廣在五十歲以上婦女仍需格外加強。

2. 在偏遠地區因為交通問題及醫療資源較缺乏, 以及資訊獲取與衛教推廣較少,
 
所以推行子宮頸抹片篩檢困難度較高。

3. 部分高級知識份子因為自身隱私防衛感較高, 所以也會排斥抹片因而形成推行子宮頸抹片篩檢困難的特定對象。一些上班族婦女, 因為工作忙碌及作息時間限制, 以致較少可以抽空去做子宮頸抹片。雖然說抹片只需六分鐘, 但坐車、 開車、 停車、 掛號排隊、 等候看診,繳費等等手續卻需耗費許多時間。
4. 年輕婦女的篩檢率偏低 (小於 30 歲),因為此年齡的婦女常誤認自己是屬於較不易罹患子宮頸癌的年輕時期, 另一方面現狀健保制度下是規定 30歲以上才可保險給付免費抹片, 因此子宮頸抹片篩檢在年輕婦女成為一個漏洞。子宮頸癌有很長時期的癌前期潛伏階段, 雖然30歲以下婦女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僅佔十萬分之1.5 至 2  (30歲以上婦女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則佔十萬分之56 ), 但是此年齡的婦女卻是子宮頸癌前期病變潛伏主要的時期之一,子宮頸抹片篩檢最主要的意義,就是在當病人還沒變成癌症之前, 在“癌前期病變”的時候早期診斷出來, 而不是診斷在已形成癌症之時 (前者治療簡單、 治愈率高、成本低、副作用少, 而後者治療困難、 治愈率低、社會成本高、副作用大)。另一方面、 現今這些的年輕婦女有性行為模式也已逐漸改變(性行為年齡較早、性伴侶增加), 所以我們應鼓勵年輕有性行為婦女要定期作抹片檢查,同時這樣也才能達到衛教紮根的目的。
 
近幾年衛生署及婦產科醫學會非常努力在推廣子宮頸抹片檢查, 希望能因此提高台灣子宮頸抹片的篩檢率, 到今天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有顯著的成績表現出來, 最近統計的數據顯示, 台灣子宮頸抹片篩檢率已經提升到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台北市更達到百分之三十五的成績, 這是難能可貴的, 依衛生署的統計,民國八十七年共有一百八十萬婦女接受抹片檢查,約佔三十歲以上女性人口的24%,民國八十六年共有一百一十多萬人接受抹片檢查,約佔三十歲以上女性人口的20%, 比八十五年度增加4.5%, 這些成績在其他國家至少需要十年的努力才能換來;但是台灣在子宮頸抹片檢查方面今天仍有下列幾個問題需要改善:
1. 我們的抹片篩檢率雖然已經有百分之三十的成績, 但是距離歐美國家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五, 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其中問題有: (a) 每年“定期”作抹片的比率仍太低,約佔有作抹片數之三分之一, 顯示仍有三分之二沒有定期作抹片。 (b) 現狀台灣第一線醫師在看診時主動建議婦女作抹片的比率仍不足﹙僅約佔看診婦女之40%﹚。
2. 我們的抹片檢查現今仍有偏高的偽陰性 (15-50%) ,全國數據顯示單次子宮頸抹片所能篩檢出來的子宮頸癌與癌前期病變只約有約 百分之1.5 至2, 民國八十七年接受檢查的女性中,報告結果出現病變反應的比率只約佔1.2% (六成為癌前期病變,25%為原位癌(CIN III),10% 的人為侵襲癌),但實際上應有百分之3.5 至 4的子宮頸病變, 也就是說有二分之一的病例可能被遺漏了。這其中主要原因通常是因為採樣不佳,固定或染色不好,以及病理醫師判斷誤差導致。 雖然許多學者認為以多次抹片來矯正此誤差, 但是婦女朋友覆診的比率偏低現象卻不能被忽視,因此延誤診斷的情形也常有所聞, 現狀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約有四分之一在前五年內曾有做抹片而未被早期診斷, 而其餘二分之一是從來沒有做過抹片的。 因此可見,“偏低的抹片篩檢率”與“偏高的抹片偽陰性”是現今台灣最重要的兩大問題。
3. 雖然抹片篩檢率已經有很多進步, 但是自 1980 起, 歐美各國已發現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在年輕婦女又有上升的趨勢,
 
從1986 起,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在年輕婦女每年以3% 的速率在增加
 
, 這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新時代人類的生活環境及文化變遷改變、 與現代人的性生活頻繁及性伴侶增加所致,此現象尤其常發生在年紀小於五十歲的婦女 (嬰兒潮後婦女),此外在死亡率方面, 台灣婦女因為子宮頸癌的死亡率在最近二十年之間又增加了 1.4 倍,在 1974 年台灣婦女因為子宮頸癌的死亡率為十萬分之六, 而在 1993 年死亡率則提升至十萬分之十, 從這些數據顯示子宮頸癌的預防與控制在台灣仍尚待努力。

4. 東方保守文化背景使得子宮頸抹片推廣阻力較大, 以日本為例, 他們的抹片檢查篩檢率在政府及民間多年的努力後, 受檢率提升至百分之三十以後便形成停滯, 而在往後數年都很難再有進步。 我們台灣與日本有相似的保守文化背景, 所以我們必須事先預防及避免遭遇相同瓶頸。
 
基於上述原因, 提高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篩檢率, 不僅在已開發國家重新受到重視, 在台灣尤其更為重要。為了要提高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篩檢率,及提高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品質, 所以我撰寫本手冊以盡推廣之責、並介紹正確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方法與新的醫學知識, 也讓有關醫護人員了解婦女子宮頸細胞學與陰道鏡檢查,同時希望能使多數婦女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頸癌的預防(Prevention):
 
子宮頸癌的預防工作,首重子宮頸癌的防癌抹片篩檢 (screening),
以及預防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感染:
(1)推廣婦女朋友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2)教育全民及性對象複雜的男女,讓他們了解到,會經由性行為傳染的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之間有密切的關聯。
(3)勸導勿太早有性生活 (<17 歲)、 應避免太多的性伴侶。
(4)研製有效的抗病毒劑來治療已感染上人類乳突病毒的宿主細胞,或是預防人類乳突病毒中E6、E7致癌基因的誘癌作用(Transformation), 現今phase III 研究報告已知 Vitamins A 的衍生物 Retinoid acid 可以預防人類乳突病毒的致癌積轉, 以及 CIN 的癌化演進。至於 folic acid、 與Carotine 等, 則在 phase III 研究中已證實無效。
(5)至於戴保險套或使用子宮帽是否可以預防人類乳突病毒的傳染尚無定論,但對於無論本人或配偶性複雜者,仍可考慮使用此等阻隔性的避孕工具。

其它工作包括:
(1)提昇子宮頸癌的篩檢敏感度(Sensitivity)與特異性(Specificity)。
(2)加強高危險群婦女的追蹤與衛教。
 
我國政府為了照顧全國婦女之健康而毅然於全民健保實施時,特別將婦女子宮頸抹片檢查納入預防健康給付範圍,鼓勵婦女多利用以減少子宮頸癌的危害。 雖然預防子宮頸癌是婦科醫師責無旁貸的工作,婦女本身亦必須認識期危險性而與醫師密切合作,每年一次之定期檢查,達到早期診斷適時治療的效果。
 

本文首先介紹解剖學:
 
解剖學
子宮頸部在組織解剖學上,可分為外頸部與內頸部兩部分,外頸部之組織為複層鱗狀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內頸部之組織則為單層柱狀上皮(Columnar epithelium),這兩部分的接合處稱為鱗狀、柱狀上皮接合部(Squamo-columnar junction,SCJ),在鱗狀上皮與圓柱狀上皮之間的接合部常有一小段的細胞過渡變化,稱為子宮頸化生現象(metaplasia),是正常生理現 象,可稱為移形帶 (Transformation Zone)。在SCJ是子宮頸癌的好發部位。這個接合部在年輕婦女 (<30 歲)、或懷孕及生產過後會很明顯地向外移動,臨床上稱為外翻(eversion),此暴露部分,因較易受人類乳突狀濾過性病毒感染而引起病變,但到了更年 期後反而會有內翻(inversion)的現象,而使得鱗狀、柱狀上皮接合部陷入子宮頸內頸部,這時從陰道便看不到子宮頸接合部。
 
子宮頸抹片與檢體採檢操作流程:
 
子宮頸癌之診斷方法可分為抹片檢查、陰道鏡檢查、人類乳突狀病毒檢驗、以及組織切片檢查等方法;若欲早期診斷,則以抹片及陰道鏡檢查為主要篩檢方法,但是確定診斷及治療方法,則需根據病理組織切片的檢查。
 
什麼人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1998年美國婦癌專家建議,對於18歲以上已有性行為的女性均應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與骨盆腔內診。
連續3次抹片正常後,或是70歲以上婦女, 抹片的間隔時間可以延長, 約為每三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1995年美國婦產科學會American Collage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建議,有一項以上危險因子的婦女(危險因子包括: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或愛滋病毒HIV、 過去有子宮頸癌前期病變並已經接受治療者、本人或其配偶性對象複雜者),需每年做一次抹片。
但是因為台灣是子宮頸癌罹患率較高的國家, 所以有性行為的婦女,無論有無危險因子與年齡,均應每年定期做一次抹片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之流程、方法、器具、固定、及染液:
 
1. 子宮頸抹片檢驗單填寫豋錄
為了建立完整的背景資料, 每一位做子宮頸抹片的婦女, 均必須填寫完整子宮頸檢驗單及個人資料各項登錄表 (見附表),我們有責任要維護所有婦女個人資料的隱私及安全。
完整的個人基本資料內容應包括: 年齡、 職業、 婚姻狀態、 居住地、 語言、 教育、 病史等等。針對不識字的婦女朋友或是該婦女不會填寫, 請由專科護理師以專業及親切的角色來輔導婦女填寫。
有完整的子宮頸檢驗各項登錄,才能明確的傳達資料給婦產科醫師與病理醫師,使得細胞診斷的準確性提高。
 
抹片前,婦女需事先做好衛教,下列幾項事項應避免:
1. 在做抹片前應避免使用陰道藥物塞劑。
2. 勿盆浴、 或沖洗陰道。
3. 避免在月經期時做抹片。
4. 抹片前一天應避免性行為。
5. 子宮頸急性發炎期時, 應先請醫師以藥物治療後再做抹片。
6. 在剛做過子宮頸手術治療時, 諸如: 冷凍治療、 電燒、 切片、 圓錐切除、 雷射治療或切片、 高頻電刀切割等, 應避免做抹片。
 
2. 子宮頸抹片採樣步驟:
子宮頸抹片檢查應使用子宮頸抹片專用抹片刷或抹片木棒。 子宮頸抹片採檢時, 請婦女上檢查台由醫師使用陰道鴨嘴採檢子宮頸之細胞, 作為抹片之檢體。 醫師
 
採檢子宮頸抹片前應避免使用醋酸或其他試劑。

 
a. 取樣方法:
在做抹片的時候應該同時做仔細的婦產科內診。
採取檢體之前,如果子宮頸表面有過濃稠的分泌物,應以棉球或棉棒沾生理食鹽水輕輕擦拭掉。一般子宮頸抹片檢查,所使用之器具是以艾耳式木棒(Ayer’s spatula)或子宮頸刷子(Cytobrush) 為主,其它採檢器具尚包括 cytopick, cervix brush 等。採樣範圍要包括子宮頸鱗狀上皮與子宮頸柱狀上皮的交接區(Squamocolumuar junction,SCJ),停經後婦女SCJ上移至子宮頸管內,用木棒常不易完全取樣, 因而造成病灶採樣遺漏,這時宜用子宮頸刷子(Cytobrush)為佳, 當然使用之種類必須依據子宮內外頸口及表面病灶大小之不同狀況而使用不同器具來作取樣,絕不是一成不變的。
但是應避免使用棉棒來採檢,使用棉棒的缺點是:會有纖維殘留在檢體上,並且有細胞重疊,造成診斷上的困擾,所以一定要避免使用棉棒, 使用cytobrush則沒有以上之缺點,但會較易出血, 應先向婦女說明。
 
b. 器具
為提高抹片取樣的標本量與正確的取樣位置,目前已發展出許多取樣工具(例如Spacula, Endocervical Brush, Broom, Pick等)。
木棒(Ayer’s spatula)取樣法:此方法在目前較普遍被採用,但須於子宮頸鱗狀上皮與子宮頸柱狀上皮的交接區外露且表面平坦時使用為佳, 於年輕婦女、懷孕或生產後,子宮頸柱狀上皮向外移至外頸部 (外翻),通常較常使用木棒(Ayer’s spatula)取樣法。
 
子宮頸刷子(Cytobrush)取樣法:將cytobrush插入子宮頸管內 ,向左或右旋轉3 - 4圈在頸部採取樣本, 如果懼怕會引起出血時, 也可以只在內頸口360度旋轉一次即可, 此種刷子為目前最理想之取樣器具。
 
抹片取樣及製作時應注意事項:
 
(1)醫療人員最好在做內診前先做抹片取樣,以免手套上之澱粉或潤滑由殘留在子宮頸上,困擾診斷。
(2)取樣的範圍需包括整個移形帶 (Transformation Zone,即子宮頸鱗狀上皮與子宮頸柱狀上皮的交接區SCJ),肉眼所見懷疑有病變的地方需特別注意。
 
c. 塗抹
(1)自子宮頸表面取分泌物後,塗於抹片上時,必須均勻塗抹, 如果因塗抹不恰當而使染色後之檢體出現濃薄部均勻的情況,會使診斷有所偏差。取好標本突於抹片上時,以抹刷一次即可,最多不能超過兩次,且須均勻而薄,才能看到單層細胞之細胞核及細胞質的詳細結構以及各細胞之排列狀況而得到正確的診斷。
(2)Cytobrush 塗於抹片上時,必須以滾動方式逆時針方向均勻塗抹。
 
d. 固定
通常抹片取樣後之固定法可分為酒精固定液及噴霧式固定液兩種。標本採取後應立即塗抹於抹片上,趁抹片未乾之前快速浸入裝有固定液之容器中並立刻固定﹙抹片後十秒內﹚, 以免標本乾燥,造成細胞變性而影響診斷, 抹片的固定是使用95﹪的酒精固定液,進入固定液中至少要20-30分鐘以上才能取出來染色, 如要轉送至別地方時,可一直浸在容器,或者至少2小時後才可取出。 經染色後, 由衛生署聘任之專責細胞篩檢師及病理專科主治醫師判讀。
 
3. 診斷之依據
我們所使用的子宮頸抹片病理分類方法是Bethesda System 。
子宮頸切片組織所使用的病理方類方法使採用 CINI 、 II、 III及 Cancer分類法。
 
(1)如果有子宮頸切片, 或圓錐切片之病例, 最終之診斷依據是以子宮頸切片組織之病理診斷為根據。
(2)如果沒有子宮頸切片, 則以陰道鏡診斷及子宮頸抹片結果為診斷依據。
(3)是否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以病毒基因檢測為準 (採用 PCR、 或 Hybrid capture), 因為如病理切片發現有病毒感染跡象 (koilocyte cells),經過病毒基因檢驗只約 50% 確實有病毒感染。 而人類乳突狀病毒人類乳突狀病毒基因檢測為陽性者, 視為子宮頸癌高危險群。
 
4. 細胞學檢查
細胞學檢查,也就是從抹片檢查檢體組織加以特殊染色後 (Papanicolaou stain), 由專責細胞篩檢師及病理專科主治醫師判讀。子宮頸抹片分類方法必須根據 Bethesda system歸類, 為將子宮頸抹片結果標準化,在1991年Bethesda System經過重新修訂。修訂後的Bethesda System可評估抹片標本是否適當(Adequacy)。 判定抹片標本是否合適判讀是很重要的,有許多子宮頸癌的病例如果回溯其當初的子宮頸抹片標本時會發現很多都有檢體不足、或抹片品質不佳的現象,以至於當初並沒有被篩檢出來。
5. 子宮頸抹片檢查錯誤發生的最主要原因: 
子宮頸抹片檢查錯誤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1) 婦產科醫師的檢體採檢不足、 與 (2) 病理醫師的判讀失誤。
婦產科醫師的檢體採檢不足部分:造成抹片品質不佳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有:採檢細胞太少、抹片固定不良,其它如沒有取得轉換區(Transformation zone)的標本、大量的血跡污染、或是發炎細胞太多引起的判讀困難等等。有關檢體採檢方面,我們將檢體採檢品質分為 優、良、可、不足、差 等五級, 台灣婦產科醫師的檢體採檢品質, 87 年經過衛生署核檢顯示有 80% 為優良、 20% 為良, 可是在美國為95% 為優良、 5% 為良, 所以這方面仍需繼續努力改善, 應要求各醫師盡量使用正確的採檢工具, 與正確的抹片操作過程。
病理醫師的判讀部分:一張抹片平均有一萬至三十萬個細胞, 因為有些不正常抹片中異常細胞可能只有數十個,也可能很小,或被血液、壞死細胞所掩,不易發現,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不正常抹片很難被診斷出來(假陰性)。一 般來說,抹片如果有很多或很大的異常細胞,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但如果異常細胞很少或很小,就有可能漏掉。婦產科教科書 1998 年版記錄了美國抹片假陰性約為  30%,單次子宮頸抹片所能篩檢出來的子宮頸癌與癌前期病變只約有約 20% 至 50%之間, 我們台灣數據顯示也有類似結果, 現狀抹片中,子宮頸病變約佔百分之1.5 至2, 但實際上應有百分之3.5 至 4的子宮頸病變, 也就是說有二分之一的病例可能被遺漏了。 (六成為癌前期病變,25%為原位癌(CIN III),10% 的人為侵襲癌)。
美國政府規定一位細胞病理醫師一天的子宮頸抹片判讀量不得超過 100 片,美國加州甚至規定一位細胞病理醫師一天的子宮頸抹片判讀量不得超過 80 片,以減低判讀錯誤率。

6. 如何避免抹片檢查誤差:
為了資料的完整性, 每一參與計劃婦女之樣本, 均必須有下列五項基本資料:
¬ 完整之子宮頸抹片檢查表。
­ 正確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操過過程。
® 病理醫師正確的子宮頸抹片病理判讀。
¯ 檢查後完善的追蹤、不要遺漏。
 
 
7. 檢查結果通知
所有抹片結果﹙包含正常與不正常﹚, 我們都將於兩星期內主動發報告給當事者﹙郵寄,如退件則改電話通知﹚, 所有抹片異常者, 包括: 發炎、ASCUS, LSIL, HSIL, 及 CANCER, 我們將主動聯絡追蹤並替其掛號至婦產科子宮頸陰道鏡特別門診, 由婦女癌症專科主治醫師做進一步陰道鏡檢查及切片。
如婦女對內容有不了解之處, 將個別進行衛教及追蹤, 寄發的通知函內應包括有檢查結果及建議說明, 同時每一子宮頸抹片服務據點也應隨時提供婦女朋友有關子宮頸癌與抹片的詢問及講解衛教。
 
8. 子宮頸抹片諮詢室或專責檢查中心設立的必要性:
雖然說子宮頸抹片只需六分鐘, 但掛號排隊、 等候看診,繳費等等手續卻需耗費許多時間, 一些婦女因為工作忙碌及作息時間限制, 以致較少可以抽空去做子宮頸抹片。 同時現狀婦女做抹片是在一般婦科門診中接受檢查,常常須要與其他有婦科疾病的婦女混雜前後看診, 其中有些是癌症病患、有些是感染疾病, 因此會對沒有疾病只是單純做抹片健康篩檢的婦女產生心理畏懼與排斥。 另一方面, 許多的婦科門診環境較狹窄擁擠、 看病的人與家屬吵雜, 接受抹片健康篩檢的婦女會覺得缺少隱私與安全感, 而且現狀婦科門診均無婦女檢查所須之更衣室、置物櫃等,受檢之婦女常常須將衣物私人物品置於地上或椅子, 以上種種造成現狀子宮頸抹片環境與品質之低落, 當然會導致婦女心生畏懼與排斥, 而導致篩檢率降低, 所以有逼要推行各醫療院所設立專責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中心或諮詢室, 免除掛號排隊、 等候看診,繳費等等手續, 並與其他有婦科疾病的婦女看診隔開, 友好品質的子宮頸防癌中心, 才可能提高婦女接受篩件的意願。
同時在這專責中心可以盡到婦女相關防癌諮詢與追蹤的工作。
 
9. 如果子宮頸抹片有異常時怎麼辦 ?
子宮頸抹片檢查如果有異常,便需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子宮頸抹片異常並不是意味得了癌症,詳細的診斷仍須經由子宮頸陰道鏡特別門診, 由婦女癌症專科主治醫師做進一步陰道鏡檢查及切片來確認診斷。
 
(1)子宮頸抹片如果是正常, 則請一年定期做一次抹片檢查。
(2)如抹片為發炎、荷爾蒙缺乏、黴菌感染、 陰道滴蟲感染者, 我們主動預約病人回門診檢查治療, 然後於三個月後重複做抹片。
(3)如果抹片為疑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我們也將主動約病人回來做人類乳突狀病毒基因檢測及陰道鏡檢查。
(4)子宮頸抹片如果異常者 (包括: 反覆發炎、ASCUS, LSIL, HSIL, 及 CANCER), 請至婦產科子宮頸陰道鏡特別門診, 由婦女癌症專科主治醫師做進一步陰道鏡檢查及切片。 詳細內容將於下一章節中說明。
 
 
衛生署要求品管控制措施
A. 衛生署要求每當簽發一名新的HSIL(high 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以上的個案報告時,醫師必須同時複閱其最近三年來的抹片與相關病理資料。
B. 衛生署要求每醫療院所應建立抹片與抹片比對系統及紀錄。
C. 衛生署要求每醫療院所應建立抹片與切片比對系統。
D. 衛生署要求單位主管或資深細胞醫檢師組長,每日針對個別細胞技術人員判讀為atypical cell以上的抹片,抽片複驗。
E. 根據衛生署要求抹片複驗後,需重補發報告時,應有補發報告之文件。
 


行政院衛生署保健處為推廣子宮頸抹片篩檢而制定的表格如下:
 
抹片判讀結果(-):可能的感染(可多選)
(1) Candida(2)Trichomonas(3)Herpes infection(4)Human papilloma virus 5)chlamydiae(6)Others
 
抹片判讀結果(請直接圈選號碼,止可單選)
Normal (WITHIN NORMAL LIMIT)
Normal (Class I) (1)
Inflammation or repair (Class II) (2)
Atrophy (Class II) (3)
Atypical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SCUS)
Atypical squamous cells (Class II) (4)
Atypical glandular cells (Class II) (5)
Lowgrade Squan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
HPV-related changes (Class II) (6)
Mild dysplasia (CIN I) (Class III) (7)
High Grade Squan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
Moderate dysplasia (CIN2) (Class III) (8)
Severe dysplasia (CIN3) (Class IV) (9)
Carcinoma In situ (CIN3) (Class IV) (10)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lass V) (11)
Adenocarcinorma (Class V) (12)
Non Epithelial Neoplasm     (13)
Others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