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CJ Tseng

                    曾志仁醫師的網頁   -   衛教園地

 

骨質疏鬆症與復健運動


 

洪禎雯

 
 

 

對於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症,除了常常被提及的飲食及藥物的處理外,適當的復健計劃也是重要的一環。一個適當的復健計劃必須是量身訂做,而非一份套餐用在任何人身上,其內容的設計主要取決於三方面: 1.骨質流失的程度。 2.身體嬴弱的程度。 3.容易跌倒的機率大小。 一般而言,骨質疏鬆是年紀大的人才會面臨的問題,但預防骨質疏鬆則要從年輕做起。適度的運動有益肌肉與骨骼健康,可增進肌張力與彈力,且可增強骨骼的耐受力、增加骨骼血流量,使骨骼外形變粗增大,也可使骨密度增高,這些效果特別是在年輕人身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到。

對年輕人而言,適當的運動可以儲存骨本,延緩日後骨質疏鬆的產生,但是並非所有的運動都可以有此好處。研究顯示,有氧運動可以減少骨質的吸收進而增加骨的形成,而無氧運動則無此效果,而非荷重性的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對骨質增加也沒有幫助。一般建議的運動包括:跑步、球類運動、田徑運動、划船等等。年輕人可從事較劇烈的運動,但不宜過量:如女性運動員運動量太大,易使月經停止,可能同時發生內分泌異常,反而使骨質流失,骨密度下降。而運動量不適當增高,也可能造成疲乏性骨折。以上這些是年輕人在運動時要特別注意的。

對於年紀較長的人,特別是屬於骨質疏鬆高危險群者,在設定其復健計劃時要特別小心,需先做骨質密度的測定,並詢問有關骨質疏鬆的病史做為參考。大抵上可以將他們分成三組:

第一組:為骨質密度較參考值小於一個標準差者。給予的復健訓練計劃可以包括: 1.伸展運動:主要做胸肌的伸展運動,可以配合深呼吸的動作,另外對身體其他軟組織有較緊現象的部份,可以徒手牽拉的方式做伸展。 2.肌力訓練:骨骼質量與肌肉增厚度成正比,與肌力大小亦呈正相關,且有部位的特異性。跌倒時,較厚的肌肉也具較好的緩衝作用,使骨骼受力較小較不會發生骨折,故可針對某部位做加強訓練。一般常做背肌、腹肌、上肢、下肢的個別肌力訓練。原則上,均從較簡單、較低的運動強度做起,依據每個人的狀況逐漸增強,給予不同的程度阻抗,以達加強肌力的訓練目的。通常一開始需有專家的指導為宜。 3.平衡及移位訓練:沒有外來支撐的雙腳站立平衡訓練,可在眼睛張開及閉眼等不同情況下做訓練,還可做單腳站立訓練。移位訓練重點在跌倒的預防。 4.教導正確的搬、提重物技巧:例如要拿的東西要儘量靠近身體,使用下肢非背部的力,避免脊椎彎曲等等。工作或家裡環境的設計,儘量符合人體工學,減少不必要的用力。 5.姿勢矯正訓練,利用一些運動做自我姿勢的矯正。

第二組:若骨質密度測量結果為低於參考值12.5個標準差之間,或有一處因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則其復健計劃與第一組會有一些差異,主要是在強度上要特別小心。舉例來說,一樣是做背肌伸展的肌力訓練,一開始需從坐在椅子上做此運動,若情況允許方可進展至在俯臥的姿勢下做,若為第一組的病人則不需強調此過程的進展。在上肢肌力訓練方面,第一組病人可用上肢將身體撐起,這個動作在本組即不適宜。同時在執行這些訓練項目,最好均有專業復健人員在旁督導。 此外,在平衡、移位訓練方面,則需考量是否應給予適當的助行器,以協助步態訓練。在提物訓練方面,對於拿起超過5公斤的東西,要非常小心,宜儘量避免。 這組病人可能會因骨折,特別是脊椎骨折,而有疼痛情形發生,除了一般的藥物治療,復健治療還可提供冷、熱、電療等物理治療儀器,來緩解其症狀,而給予適當的背架或束腹對有壓迫性骨折的患者,也可達到減輕症狀的效果。

第三組:當骨骼密度低於參考值2.5個標準差以上,或有兩個以上因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在復健計劃的執行時就更需小心謹慎。剛開始要由復健專業人員做示範,若要逐漸給予阻力時,其進展需緩慢且阻力不宜太大,例如在提物上就絕對禁止提起超過5公斤的東西。在移位訓練上除了行走訓練(可能需要助行器的幫助)外,還需評量其在床上、椅子上、或浴缸裡的移位情況,而其背架的選擇可能會需要有較多支撐力的背架(body jaket)。病人脊椎若有較多節的骨折,其疼痛情況會更嚴重,除了前面所提到物理治療項目外,甚至會需要做脊椎小平面關節或肋骨神經的阻斷注射。 骨質疏鬆的防治是全方位的,包括飲食、藥物、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適當的復健訓練計劃。這是一輩子的事,要從年輕做起,隨時開始都不嫌遲,只是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階段該做或可以做的事,特別是復健計劃的擬定上,更是需量身訂做,尤其是當已有骨質疏鬆產生時,若不當的運動及訓練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可不小心謹慎。